当前位置: 首 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组织选拔、推荐研究生参加第一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的通知

发布人:曹夜景     发布日期: 2022-06-06     浏览次数:

各学院、各单位:

为进一步增强研究生对“双碳”战略理念的认识,提升研究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自觉性,调动研究生参与双碳建设的积极性,提高碳达峰碳中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与社会之间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促进科研项目及团队的成果获得转化及孵化,助力实现“3060双碳”目标,为国家、社会和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现拟组织推荐研究生参加第一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

希望各学院、各单位大力宣传、组织动员、积极鼓励研究生报名参赛,鼓励跨学院、跨学科研究生组队报名参加比赛。现就我校组织研究生参赛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

南京农业大学全体在读研究生、2022级研究生新生。

二、参赛方式

参赛形式须以团队形式,每队3-6人,允许跨学院,校内跨年级、跨专业组队,以作品第一作者所在单位为参赛单位。参赛团队和选手可申报指导教师,每个团队最多可申报2名指导教师,每位指导教师指导参赛队伍不超过三支。参赛同学请联系由队长负责填写报名信息汇总表(附件1,并发送到caoyejing@njau.edu.cn进行汇总,学校将根据报名情况,统一组织研究生参赛。

三、大赛赛题与参赛作品

大赛承办方围绕“双碳”主题给定赛题,参赛者需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术,结合双碳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意、积极创新,就该赛题提出具有独创性、可行性、实用性的解决方案。

参赛项目须契合“双碳”这一主题,围绕新能源、储能、低碳、节能减排、碳补集、碳市场等领域,以环境与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海洋科学技术、生物医药技术、未来人居设计、社会创新设计等前沿技术与设计打造具有社会意义和产业价值的作品,发掘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技术与产业相结合的创新项目。参赛项目根据选题可选择以下赛道参赛:

双碳+环境与绿色科技、双碳+新材料与新能源、双碳+电子与信息、双碳+设计与制造、双碳+生态与生命

四、作品提交要求

大赛分为初赛、复赛与决赛三个阶段,在各阶段,参赛队伍须按照要求按时、合规地提交参赛作品。团队名称、提交的作品材料中不得体现学校、学院或导师等影响比赛公平的信息。团队信息以初赛报名信息为准,一旦通过资格审查整个大赛期间不得更改团队成员、指导老师信息。

初赛:采用网上评选形式进行。参赛者按要求提交参赛作品,评审专家将对全部提交成功的作品,从题目创新及实施的合理性、创造性、文字表述的规范性对参赛作品进行线上评审,最终按照综合得分排名评选出优胜作品晋级到复赛。

复赛:采用线下路演(如因疫情原因,可调整为线上)形式进行。参赛者进行项目路演,评审专家将对作品,从题目创新及实施的合理性、创造性、文字表述的规范性对参赛作品进行线下评审,最终按照综合得分排名评选出优胜作品晋级到决赛。

决赛:采用线下路演与答辩相结合的形式(根据情况进行具体安排),将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举行(视疫情防控情况调整)。决赛中,每个参赛队伍可在现场进行系统演示,包括但不限于使用PPT讲解方案、接受专家提问并答辩,专家从作品的独创性、应用前景和演示效果等角度对参赛作品打分,最终根据参赛作品综合得分确定获奖名次。

五、赛程安排

1.大赛通知发布

时间:20226月

内容:大赛官网公布本届大赛赛题、参赛方式、报名须知、作品要求、奖项设置等详细信息。

2.大赛报名时间

时间:20226月一9

内容:参赛团队在该日期前填写报名表,通过学院推荐,经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统一安排指导报名并提交参赛作品。

3.初赛评审

202210月下旬专家评审通过网上进行初赛评审。

4.复赛评审

2022年11月下旬进入复赛队伍线下路演(根据具体情况安排)。

5.决赛评审  

202212进入决赛团队将现场路演。

六、奖项设置

本届大赛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评选优秀组织奖以及优秀指导奖。其中,“优秀组织奖”的评奖依据为代表队的竞赛准备和精神风范,“优秀指导奖”的评奖依据为教师在参赛作品中的指导与引领作用。

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奖的单位及个人颁发相应荣誉证书,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颁发相应奖金。

所有入围总决赛的参赛作品,将在总决赛期间进行相关展览展示。

七、其他事宜

1.参赛费用:本次大赛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专项经费资助,不收取学生团队任何费用;

2.汇总名单:915前,将从报名团队中选拔参赛学生并进行推荐参赛;

3.组织培训:研究生工作部负责为参赛队伍配备指导教师,并进行赛前指导;

4.联系人:曹夜景;联系电话:025-84395050。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二〇二年六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