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赋能乡村的时代浪潮中,一位青年把“科研脑筋”和“志愿温度”一起带进了大山课堂。他是南京农业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魏泽昊,一个用粉笔和台账在麻江写下青春注脚的“乡村班主任”。
他是全国“西部计划”考核优秀等次志愿者称号获得者,是带队拿下“贵州省年度优秀研究生支教团”的团长,也是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在贵州黔东南麻江县龙山中学,他既是八(2)班班主任、校德育处副主任,也是七年级数学与八年级道法老师。95名学生、2000余小时服务时长,是他这志愿服务一年的底色。

从兴趣到使命:被一封“招募书”点醒的瞬间
“支教和平时做课题项目一样,有好的问题意识才能知道努力的方向。”看到研支团招募时,魏泽昊几乎没犹豫,把在校内做课题时积累的相关经验以及了解到的本土教育痛点列出了一个完整的任务清单,带着清单参加了招募与考核。
临近出征前,他又把往年工作与总结翻了个遍,给自己列下三件大事:补上课堂短板、兜住特殊孩子、让本土文化“活起来”。这不是一时兴起的远行,而是用专业去兑现承诺的开始。
目标既定,他立刻扎进校园与村寨。白天围着课堂与操场转,晚上对着成绩曲线和错因本复盘,“抓作业”和“追学生”成了日常。他的目标很简单:把课堂融入互动里、把孩子留在教室中、把学校文化气质做出来。

在实践中淬火:“设计-改进-反思”的循环实验
刚接班时,面对班级成绩垫底的现实,魏泽昊深感责任重大,初期教学效果未达预期,他也曾产生自我怀疑。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经验讨教,魏泽昊把“实验设计”的思路搬到教学之中,形成“区分学情画像、引入分层教学、开设互动式辅导”三位一体的特色模式。经过他与授课教师们一个学期的努力,所带班级总成绩跃升至年级第一,道法学科提升至年级前列,数学均分也提高5分。全年累计授课接近800节、课后辅导150余小时——这些数字背后,是他一笔一划摊开的“教学台账”。
对于“在名单中,却不在课堂里”的特殊学生,他总是放心不下。他和当地教师背着教具翻山入户,先后家访30余户,把“送教下乡”做成常态;读书的希望和对未来的信心也随之进了家门——有人从此不再缺课,有人重新拾起学习的劲头。一次次入户,他用最朴素的陪伴,给孩子们补上“被看见”的一课。

陪伴与看见:“青耘讲堂”守护留守学生成长
“大人在远方奔波,孩子在校园成长。留守是一种无奈的现实选择,但答案不该只有‘将就’。”在魏泽昊支教服务的学校里,留守学生占据了绝大部分,学校就是他们待得最久、影响最深的地方。为了让这些学生能够茁壮成长,他与团队发起长期项目“青耘讲堂”,把非遗之美、安全教育、青春引航做成系列课程,走进龙山中学、麻江三小等校巡讲10余场,并与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携手成立非遗文化宣讲志愿服务队,做成“校地共建”项目,获得了多家媒体的持续跟进,也让孩子们在扎染与纸鸢里触到文化的根。
春季流感高发、乡镇寄宿校物资吃紧,他带领支教团成员紧急发起卫生资源筹集项目,为服务学校筹得口罩5000个、消毒液300斤、肥皂百余块等物资;同时推进“书信伴学”项目,一对一配对南农学子,覆盖250余名学生、往来书信600余封,让远方的牵挂变成能抵达的温暖。

把志愿做成方法:“三维协同”的可复制路径
一年实践,魏泽昊与团队把零散行动沉淀成“教育扶智—文化铸魂—体医强体”的三维协同模型:用分层教学提升教育成效,将非遗请进校园营造文化氛围,把体育与心理陪伴融入日常生活。每一项都有记录、有复盘,可复制、可接力,让改变靠机制而非个人。
他与团队以30余场志愿行动为经线,把学业辅导、心理支持、兴趣培养串起来;将15万余元的物资,化成冬衣、图书与学习用具,送到孩子们的手里。

收获与再出发:努力生活的打开方式
“教育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孩子们教会了我坚韧、乐观以及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返校后,魏泽昊荣获全国“西部计划”考核优秀等次志愿者、贵州省优秀志愿者等志愿者荣誉称号7项,撰写SSCI论文2篇,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全国“互联网+”大赛银奖、全国志愿服务技能大赛二等奖等奖项20余项。
获得这些奖项后,他常说:“路上的同行者是我们坚定的后盾。感谢各级团委的悉心指导、学校与服务地每一位老师的并肩相助,也感谢团队伙伴的日夜相伴。有你们托底,路才走得稳、走得远。”调研的数据与山区的笑脸,科研的严谨与志愿的温度,最终在群山中织就了青春的经纬——这条线,始于足下,却不会终于此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