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任治洲:谱写青春的“麦田守望者” | 瑞华杯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

作者: 时间:2025-06-06 点击数:

在科技赋能农业的时代浪潮中,一位青年学子正以脚踏实地的探索与勇于突破的精神,将人工智能的智慧洒向田间地头。他是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学院(人工智能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任治洲,一个用焊枪和代码在智慧农业领域开疆拓土的“麦田守望者”。

他是“华为杯”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国家二等奖得主,是便携式电子鼻的发明者,是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也是校研究生会执行主席。面对这一串耀眼的头衔,他选择把脚步扎进泥土。实验室与试验田,两点一线,成了他的日常。“再好的技术,也得在田里‘验货’。”他笑着说,工科的理性创新与农科的温度情怀,在他身上找到了奇妙的融合点。

从兴趣到使命:被麦田“点醒”的瞬间

任治洲的科研之路始于对人工智能的浓厚兴趣。一次学术会议,让他看到了技术落地的另一种可能。当一篇关于小麦真菌病害的论文揭示全球每年因此损失的小麦足以养活数亿人,而传统检测方法却效率低下时,他被深深触动了。身为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他第一次强烈感受到科技与土地之间的共振。“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AI不应只是实验室里的‘空中楼阁’,它应当服务于真正的土地。”

目标既定,他立刻带着团队扎进了田间地头。白天俯身记录麦穗数据,夜晚埋头调试算法,“追太阳”成了常态。他们的目标清晰而笃定:利用AI算法实现农产品的无损检测与精准溯源。

跨学科的挑战接踵而至,对任治洲而言,每一天都如同在“两个世界”间穿梭。“那感觉,就像同时学两门外语。”他这样形容工科与农学的巨大鸿沟——一边是复杂的神经网络与算法优化,另一边则是小麦病害的细微特征与农学知识。

然而,最大的考验在便携式电子鼻的研发。为了将成本死死压在300元红线,他连续几个月几乎泡在实验室里,与烙铁、示波器为伴。电路调试屡战屡败,信号噪声问题更是项目的“卡脖子”难题,一度让整个研发濒临夭折。

“真想摔了它!”面对一次次失败,任治洲没有放弃。他痛下决心,几乎推翻了原有设计,重做硬件方案,反复试验调试。最终,他不仅驯服了顽固的信号噪声,更将检测精度拔高至商用设备的九成水平,而成本却远低于市场同类产品。这份近乎偏执的坚持与创新,不仅让项目迎来突破,更为农业智能监测领域打磨出一把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利器。

赛场淬火:从1778支队伍中突围

“这个边缘计算模型必须压缩到5MB以下!”凌晨三点的实验室里,队友的声音十分沙哑。这是“华为杯”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决赛前夜,硬件兼容性问题让团队濒临崩溃。无数个深夜,团队争论模型优化方案并为了一行代码的误差反复调试几个小时,已成为了一种常态。

任治洲灌下浓咖啡,通宵重写驱动。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次大赛成为他的“试剑石”。最终,他们从1778支顶尖高校队伍中逆袭突围,凭借将轻量级AI模型与边缘计算结合的小麦赤霉病智能检测系统,斩获国家二等奖。

他回忆道:“这不仅仅是奖杯,更多的是对我们的技术方案落地的肯定。”评委宣布结果时,任治洲紧握队友的手,感觉沉甸甸的——那不只是奖杯的重量,“更像是未来农田里,可能减少的每一粒霉变麦穗。”

架桥者:AI赋能,为1.5万同学高效“发声”

2024年,南京农业大学滨江校区启用,恰逢校研究生会成立40周年。校区数量增多,工作任务翻倍,作为校研究生会执行主席的任治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翻开他的微信,置顶折叠着10个工作群,每天涌来上百条通知。“为什么同学们总能第一时间看到我的回复?秘诀就是‘AI赋能’。”这位来自智慧农业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的研究生会主席,将技术用在了服务同学的第一线。

面对卫岗校区与滨江校区相隔近30公里带来的跨校区生活管理难题(设备转运不畅、快递取件不便、班车资源紧张...),以及邮箱里上百份的提案诉求,任治洲利用专业所学,基于Transformer大模型,自主研发了一套智能表单和流程自动化工具。这套系统彻底革新了传统的权益提案收集和反馈流程。

开学至今收到的200多份提案,系统能在3秒内精准提取关键词和核心需求,自动分类并排序优先级。从此,每一条来自同学的声音,都能被瞬间“导航”到最精准的责任部门或负责人案头。这不仅惠及全校1.5万名研究生,让他们的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也为整个研究生会的工作装上了“高效引擎”,在双校区运行元年成功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助力学校平稳渡过校区功能调整与资源整合的关键阶段。

“斜杠”人生:焊枪与乒乓球的哲学

“在科研的世界之外,我有两个独特的‘秘密武器’:一把精细的电烙铁和一副充满活力的乒乓球拍。”

在实验室,他是公认的“焊武帝”,能在指甲盖大小的电路板上精准焊接。“再智慧的算法,最终都要通过传感器与真实世界对话。”他对硬件落地的执着近乎“偏执”。在乒乓球台上,他则通过旋转球演绎着一场场“算法博弈”,正如发球需要精准预判落点一样,科研也需要有前瞻性的布局和策略。这种策略思维,竟意外打通了他算法优化的思路。“科研就像焊电路,错一根线,有时反而能照亮整个系统。”他分享着一次调试失败的顿悟。

“千锤百炼,得见真功”——这不仅是任治洲亲手刻在自己设计的便携式电子鼻上的座右铭,更是他科研信念的写照。面对硬件调试崩溃时的咖啡硬撑、田间风雨无阻的蹲守、比赛前通宵达旦的冲刺,他从未退却。“每当看到农户用我们的设备筛选出优质麦种,那些困难,就像田埂上的晨露,微小,却能在阳光下折射出希望。”他的语气带着深深的自豪,“这感觉无法形容,是对所有努力最好的回报。就像打乒乓球,比分落后也永不放弃,最后一刻也要寻找翻盘机会。智慧农业的路不平坦,但每一步,都有意义。”

跨界探索:打破“专业钢印”

任治洲对迷茫的后辈们掏心窝子道:“别让专业成为思想的钢印,《诗经》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跨界探索才是创新的源头。”这位跨学科能手常穿梭于各学院蹭课,把实践中的难题当作最好的研究课题。

谈到高效工作的秘诀,他分享道:“关键是要训练自己快速切换状态的能力。白天焊接电路板,晚上撰写论文,清晨还能在操场跑上几圈,这种节奏感是需要练习的。”说起科研路上的挫折,他笑着回忆那次摔电路板的经历:“有时候错误反而会成为转机,就像走夜路时绊了一跤,却意外发现了地上的星光。”书架上的《三体》与《诗经》并立,映照出他浪漫的工科魂:“给岁月以文明,更要给文明以温饱——我们写的代码,终要化作照亮田垄的星光。”

“如果你也曾在实验室里迷茫,或在自习室中自我怀疑,不妨听听我的故事:高考时我曾与理想专业失之交臂,但那恰是我的‘曲率驱动’起点。正是那些‘不务正业’的硬件DIY,让我找到了AI与农业的交汇点。像光谱仪拥抱所有波段那样,让人生永远保持未饱和状态。”这份由挫折淬炼出的豁达与洞见,正是他面向未来的底气。未来五到十年,他将持续专注智慧农业领域,致力推进人工智能与农业大数据深度融合,携手同道加速构建智能、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以科技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Copyright © 2025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苏ICP备-11055736号-3   

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