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阎明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瑞华杯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展播

作者: 时间:2025-04-28 点击数:

起点——从“养鱼少年”到科研道路的选择题

2014年,因着对小动物的喜爱,阎明军选择报考南京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大一刚入学时,在一次课程见习中,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成群结队游动的小鱼,那一刻的震撼与新奇感,悄然在他心里种下一颗热爱科研的种子。

本科四年,他学业成绩稳居班级前列,获评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共青团员、优秀毕业生等称号,荣获通威企业奖学金、三好学生二等奖学金、渔业学院奖学金等荣誉。在深耕专业理论的同时,他也在一场场学术讲座、科研实践中逐渐明晰了自己的方向。他主持完成的SRT项目成了他科研道路上的第一块“试金石”。在那段时间,他习惯在灯火通明的实验楼里看文献、做实验,也习惯了“既是班长也是团干”的多重身份切换。在别人眼中,他也许是个“时间管理达人”,但他总说:“我只是早早找到了自己想努力的方向。”凭借突出的综合表现,他顺利获得保研资格,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本科阶段发表了一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起飞——用科研视角“读懂”江河,他的硕博课题不是一池水,而是一条河

在硕士阶段,阎明军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在第一届全国研究生“渔菁英”挑战赛中,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他与团队成员经过多轮激烈角逐获得了团队二等奖,并向评委老师展示了“三角帆蚌的人工繁育及其工艺流程”的创新模式。此外,他还担任院研究生党支部副书记和院研究生会主席,组织和参与了多项学术及社会活动,荣获陈裕光奖学金和两次一等学业奖学金,并获得校优秀学生干部和校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硕士期间他的研究聚焦长江江豚,他深入分析了江苏南京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内的种群动态及过江桥梁对其的水下噪声影响,为长江江豚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进入博士阶段,阎明军的研究聚焦于淡水贝类,他选定背角无齿蚌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铜污染胁迫下的响应机制。他的研究通过金属含量分析、几何形态学分析、组织病理学、细胞培养等技术,揭示淡水贝类对水域重金属污染的脆弱性及生物毒性反应。研究成果已发表于《Chemosphere》《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等核心期刊,为水域生态健康评估提供了理论支持。他的研究尝试回答一个关键问题:“水生生物能否作为污染的早期警报?”

破圈——科研与创业相辅相成,将成果转化为“渔业+产业”模式

阎明军不仅专注于科研,在课余期间,他还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他与团队成员共同参加了多个国家级竞赛,收获了诸多荣誉。在第九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乡村振兴专项)中,阎明军团队分别获得了初创组金奖和创意组铜奖。此外,他所在的团队还在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第二届“渔菁英”挑战赛中,荣获团体二等奖。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红旅赛道中,阎明军所在团队凭借《“渔杰冰清”——护江使者,振兴先锋》项目荣获金奖。该项目聚焦于长江水域生态保护与渔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创新的区域互助性合作模式,构建了“竖标杆、供苗种、推技术、兜底卖、共同富”的生态产业链,为解决长江渔业问题和渔民生计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阎明军感慨道:“淡水鱼类研究比我想象中辛苦得多。我们的项目看似最‘土’,但却最接地气。这也与南农‘诚、朴、勤、仁’的校训高度契合。”

成长——科研路上不是孤岛,他在实验台边也在球场中央

长期的科研训练让阎明军培养了严谨的逻辑思维,同时,丰富的校园经历也锻炼了他强大的组织与协作能力。他曾担任“神农杯”研究生羽毛球赛的裁判,主导策划两次学院毕业晚会,参与校园万米长跑接力比赛、新生杯篮球赛、校园羽毛球赛等校园文体活动,并荣获多项奖项。在球场上,阎明军同样表现不凡。他是篮球赛场上的奔跑控卫,羽毛球赛场上的亚军得主,而在万米接力赛上,他咬牙坚持的那一棒,成为了他科研“接力不放弃”精神的写照。对阎明军来说,科研与生活从不是两条分岔路,而是“并轨奔跑”的成长赛道。他常说:“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做科研最好的战友。”

归属——十一年,三地奔走,他在“渔业国家队”中找到答案

从紫金山脚下到太湖之滨,从长江采样点到无锡渔业学院的联合培养基地,阎明军在十一年的时光里,完成了从本科生“水产养殖学”到博士“水产”研究者的完整蜕变。他既是科研工作者,也是创新创业的实践者,是水产渔业的代言人。他说:“我不觉得自己多特别,我只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发挥的土壤,然后扎根、发芽。”在这11年里,徐跑、杨健和刘凯老师们总在激励和鞭策着他“要做有用的科研”。

在他身上,既有“诚朴勤仁”的校训素养,也有“产学研用”的多面视野,还有“把河蚌变成生态风险警报器”的科研锐气,更保持着“在接力赛中反超”的拼搏底色。他依然在科研与项目之间奔忙,继续解码淡水生态系统的奥秘,并将水产人对江河的守护落到每一次实地调查、每一次数据整理中。正如他常说的一句话:“要做一个敢担当,敢作为的新时代‘新渔人’——这正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坐标。”

Copyright © 2025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苏ICP备-11055736号-3   

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