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赵庆洲:把青藏高原的生态故事讲给世界听 | 瑞华杯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展播

作者: 时间:2025-03-20 点击数:

从2017年那个在高原实验站创办科普公众号的青涩学生,到“青年学者”,赵庆洲用七年时间,完成了从科考见习生到生态连接者的蜕变。

他说:“我的初衷就是要学习更多的生态知识,然后传递给更多人。7年以来,科普成为我科研的一部分,我逐渐找到了意义,也找到了自信。”

巧合的是,2024年12月,我国正式修订了2002年颁布的《科学技术普及法》,增设专章促进科普活动,鼓励科研人员利用新兴媒体传播科学知识。这让他更加坚定“科研致知,科普致远”的信念,生态研究不应局限于学术论文,而是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人们提高生态认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有人曾质疑他做科普“不务正业”“给他人做嫁衣”。但在他看来,科普是深化理解、促进交流、共同进步的重要方式。他或许“爱好匮乏”,但他愿意让科普成为他的爱好,并让它伴随着他的科研,共同成为一项长期的事业。

萌芽:从南农实验室到青藏高原,一个生态学子的“双战场”启航

2017年3月,考研复试成为赵庆洲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与南京农业大学就此结缘。成功被录取后,他迫不及待地投身学术研究,就此开启了室内实验与青藏高原野外调查的科研生涯。

从2017年9月正式攻读硕士,2022年9月出国公派留学前,赵庆洲连续五年深入青藏高原,研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植物-微生物养分策略,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成为他的“第二战场”。

在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赵庆洲的棉手套结满冰碴,冻红的手指正小心翼翼采集土壤样本。零下 20℃的寒风中,这个南京农业大学的博士生已跪守草甸三小时,记录的数据在冻僵的笔记本上晕开墨痕。

五年间,这样的场景在青藏高原重复上演,将他的科研人生与世界屋脊紧紧绑定。

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精心采集样本、仔细记录数据,每一次弯腰取样,每一次认真观测,都凝聚着他对科研的热忱。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日后的学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超净台的微生物培养试验,到南农牌楼基地的温室试验,他不断拓展研究视角。“在超净台做试验时,专注观察微生物的生长变化,感觉像是在探索一个微观的神秘世界。在温室试验中学会控制多种环境因素,研究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让我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都有了很大转变。” 这些经历坚定了他在生态学专业深耕的决心。成长:春节“留守”实验室与“翻盘”的博士课题

科研道路充满挑战,赵庆洲也遇到过诸多困难。

为推进研究,他连续两年春节都留在实验室测样。窗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他却在通风橱消煮了2000份植物土壤样品。

“春节确实是个好时机。”“平时需要协调各方资源,现在可以心无旁骛地进行大批量分析。”

“每一个数据都要反复核对,确保准确,虽然身体疲惫,但我知道这些数据对研究至关重要。”

正是这种寂静时的坚守,和对待科研严谨认真的态度,让他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

然而,因沟通问题,他的博士课题曾陷入困境。

“那段时间实验进展不顺利,课题合作出现变故,我很沮丧,感觉陷入了低谷。”

但他没有被挫折打倒,在导师的指导下,他积极调整研究方向,重新设计课题。

“导师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帮我分析问题,引导我从新的角度思考。我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和团队成员深入交流,最终确定了新的方案。”

在学习新技术时,赵庆洲又遭遇了瓶颈。

当时他需要掌握一种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分析植物微生物养分周转,但该技术对他来说很陌生,操作手册晦涩难懂,实验中问题不断。

“在样本处理环节总是出问题, 微生物同位素含量始终测不出来,我尝试了很多次都没解决。”

关键时刻,他向领域专家求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发了封Email,详细描述了遇到的问题。幸运的是,专家很快回复,解答了我的疑问,还提供了实验建议。按照专家的指导,我重新调整步骤,经过多次尝试,终于掌握了这项技术。”

这次经历让赵庆洲深刻认识到,科研突破需要注重细节,坚持不懈和沟通合作缺一不可。

凭借这股不服输的精神,他在科研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读研期间,他发表了7篇研究论文,其中三篇一作文章发表在一区top期刊,包括生态领域顶刊《Global Change Biology》,累计影响因子49.3,文章被引用110余次。

“这些成果是无数个日夜努力的结果,撰写论文时,为了一个论点准确,要查阅大量文献反复论证,为优化论文结构和表述,常常工作到深夜,每一篇论文的发表,都凝聚着我的心血和汗水,也是我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的见证。”

蜕变:“闯关”瑞士实验室,高原菌根“破壁”全球生态圈

2022年,赵庆洲迎来了前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进行为期两年联合培养的宝贵机会。

“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既兴奋又有些担忧。” 赵庆洲说道,“兴奋的是可以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研究技术和方法,担忧的是能否适应新的环境和学术氛围。”

初到瑞士,陌生的环境并没有阻碍他,在全球生态系统生态学实验室,他专注于全球尺度的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开启了宏观思维模式。“在那里接触到很多先进模型和前沿理念,对生态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留学期间,他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第12届国际菌根大会”和“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上,他获得作口头报告的机会。

“为准备这两次报告,我付出了很多努力。从研究内容梳理到演讲技巧练习,每个环节都精心打磨。反复修改演讲稿,通过各种方式调整演讲语速和语调,确保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会议现场,面对众多顶尖科学家,赵庆洲紧张又兴奋。“走上讲台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要冷静。演讲时努力保持镇定,用英语介绍研究成果。在问答环节,凭借专业知识和对研究的理解,回答了专家的问题。”这次报告锻炼了他的表达能力,提升了学术影响力。

博士期间,他发表了7篇SCI论文,3篇一区Top,与国外团队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在国际合作项目中,不同文化背景和学术思维相互碰撞,激发了很多创新灵感。比如在一次项目讨论会上,针对研究难点,大家各抒己见,我整合不同观点,找到了解决方案,推动了项目进展。”这些成果为中国生态学研究在国际上赢得了更多关注。绽放:做青藏高原的“生态翻译官”,架一座全球青年学者的故事桥

赵庆洲始终认为科研的价值在于影响社会,他希望把青藏高原的生态故事讲给世界听。

2017年7月7日,在青藏高原实验站,他创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微信公众号。“最初只是想分享生态知识和科研心得,后来发现可以通过它让更多人了解生态科学的魅力。”

公众号开设了“生态前沿”“生态职位”“生态资讯”等多个实用栏目,吸引了生态学领域近3万名专家学者关注,年阅读量突破百万次。

为保证公众号内容的质量和时效性,赵庆洲将科普常态化,基本做到每日一文。

“把晦涩难懂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并非易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收集资料,深入研究每一个生态热点问题。”

“在撰写文章时,我尽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解释清楚。比如在介绍真菌菌丝网络中的养分流动时,我用“菌丝高速公路”、“植物沟通的电话线”来比喻,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养分信号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过程。”

如今,赵庆洲在高原实验站创立的“生态系统生态学”公众号,将大自然的生态脉动和领域内的前沿动态传递给3万读者。

除了运营公众号,赵庆洲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联合培养期间还发起创立了“青年生态学家俱乐部”。

“希望为青年学者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这个由7位青年学者发起的团体,汇聚了国内外生态学领域的青年才俊,推动了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俱乐部通过举办学术沙龙与研讨会,为生态学领域的青年学者搭建了交流与成长的平台。通过交流,俱乐部成员合作攻坚,共同推进了我国生态系统评估和生态恢复研究。

在一次关于“菌根真菌生物地理学”的沙龙活动中,国内外青年学者积极发言。“一位国外青年学者分享了他在全球尺度的模型构建和分析方法,大家很受启发。我也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和大家深入交流。这样的活动加深了青年学者之间的友谊,为未来合作奠定了基础。”

展望:给生态规律做“显微切片”,在宏观世界寻找中国答案

一路走来,赵庆洲收获了诸多荣誉,如校优秀共产党员、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生校长奖学金、宾夕法尼亚大学“科研写作与学术研究”卓越奖等。“这些荣誉是对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激励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从青藏高原的冻土到国际学术舞台,从实验室数据到科普推文,赵庆洲用科研构建知识桥梁,以协作培育学术新生。正如他在俱乐部成立宣言中所说:“生态研究需要扎根大地的勇气,更需要连接世界的胸怀。”这种理念,正通过青年生态学家俱乐部的持续发展,在全球生态学界生根发芽。

“Any fool can know. The point is to understand.”赵庆洲始终将爱因斯坦的名言奉为人生信条,他常说自己并非天赋异禀,面对众多知识,不满足于表面的知晓,而是努力探究每个现象、每条政策背后的深层机理。

在科研过程中,无论是复杂的实验数据,还是前沿的学术理论,他都深入钻研,力求理解透彻。

在科普工作里,他也坚持深挖知识内涵,把最核心的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大众。这种对“理解”的执着追求,让他在科研与科普中挖掘到更深层次的价值,也成为他在迷茫时坚持下去的强大动力。

在未来规划中,他将继续从事生态科研工作。

博士后期阶段,他计划把现有研究构想付诸实践,深入解读生态系统宏观规律。“希望整合多学科方法,从宏观角度揭示生态系统奥秘,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比如结合多学科知识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他为自己设定了清晰的目标:希望在未来5年内,能产出更具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在生态科研领域发出更响亮的声音;在10年内,于生态科学的细分领域取得重要理论突破,为推动生态科学发展、解决实际生态问题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为建设和守护美丽中国不懈努力。


Copyright © 2025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苏ICP备-11055736号-3   

访问人数: